1951年,長春地區(qū)的榆樹市發(fā)現(xiàn)人骨化石證明,早在遠古時代,這片土地上的人類已進入了智人階段,屬母系氏族社會初期。1984年,農(nóng)安縣發(fā)現(xiàn)一處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居住遺址,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的人們就已經(jīng)掌握了原始紡織技術,進入著裝時代,原始農(nóng)業(yè)也已經(jīng)很發(fā)達。
長春市地處東北邊陲。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是北方肅慎族生活過的地方。漢至西晉為夫余國屬地。其后長春舊影,為高句麗轄境。唐代中后期,屬渤海扶余府。遼屬東京道黃龍府。金歸上京路隆安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在長春設立其塔木衛(wèi)、亦東河衛(wèi)、木古河衛(wèi)。清代設治前,屬蒙古郭羅爾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的封地。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后,大面積土地被開發(fā),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
1865年挖城壕、建筑木板城垣,長春建城。
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并增設農(nóng)安分防經(jīng)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東鐵路筑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qū)(鐵北二道溝)。1906年日俄戰(zhàn)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qū)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于吉林省。
長春迎“初雪”(8)長春舊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qū)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于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長春新民廣場
1932年偽滿伊始,長春市區(qū)人口數(shù)為126309人。1943年年末偽滿鼎盛時期,市區(qū)人口數(shù)為754210人。1945年偽滿末期,市區(qū)人口數(shù)為716815人,此時約有14萬日本人。偽滿鼎盛時期加上駐長春的大量軍隊、外國僑民和巨大的流動人口,全長春地區(qū)總人口已逾120萬,超過東京(都市區(qū)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僑民,寬城區(qū)-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qū)、南關區(qū)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qū)、綠園區(qū)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qū)、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qū)、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qū)、朝陽區(qū)。由于長春獨特的多民族多種族聚居,被稱為“東方瑞士”。1948年圍城前,市區(qū)人口數(shù)約為50萬,人民解放軍入城時人口數(shù)約為17萬。
長春舊影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臺。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lián)政府對日宣戰(zhàn),百萬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偽滿洲國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蘇聯(lián)紅軍進駐長春,成立了長春衛(wèi)戍司令部,逮捕了偽滿洲國各部大臣,連同溥儀先后押往蘇聯(lián),偽都長春同東北一起光復,日本帝國主義苦心經(jīng)營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
前蘇聯(lián)政府對日宣戰(zhàn)后,東北抗日聯(lián)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1945年9月20日,抗聯(lián)教導旅旅長、東北黨委書記周保中以蘇軍駐長衛(wèi)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領部分抗聯(lián)戰(zhàn)士進駐長春,協(xié)助蘇軍接管偽滿政權,同時組建人民武裝,籌建民主政權。11月8日,經(jīng)蘇方同意,中共中央東北局調(diào)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劉居英(未公開身份)出任長春市市長。劉居英接管長春市政府后,立即發(fā)布協(xié)助蘇軍實行軍管,保障市民正當權益,發(fā)展自由貿(mào)易,嚴懲罪大惡極漢奸,取消苛捐雜稅,興辦國民教育,開展市政建設等7項施政綱領。
和平解放史稱“兵不血刃”,然而長春的和平解放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長春的優(yōu)秀兒女為了家鄉(xiāng)和全中國的解放,在長春外圍戰(zhàn)斗中傷亡4000多人,在市區(qū)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產(chǎn)黨員和愛國志士300多人,還有1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yǎng)軍”的政府下饑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累累白骨,同國民黨進行了殊死搏斗,終于贏得了和平解放。
長春
1948年,市區(qū)人口約為50萬人。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長春圍城戰(zhàn),史稱“困長春”。歷時五個月的圍城,使得長春城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死城,餓殍之城,白骨之城。困長春結束后,市區(qū)人口減至約17萬人。1988年10月18日,在“困長春”40周年之際,長春市政府在長春南湖公園北門修建了一座“長春解放紀念碑”,供人們憑吊當年長春解放死難同胞的亡靈。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0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文革”期間,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9年2月,國家批準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jīng)濟管理權限。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名稱由來
長春
第一種說法來自《長春縣志》的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shù)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币驈d設于長春堡附近,故名長春。然而長春堡之名的由來據(jù)1982年《長春地名》資料記載,長春堡是由新遷居此地的漢族人命名的,取吉祥之意。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長春堡是沿用遼金時代長春州的舊名,因為此地原屬于長春州轄境。《吉林地志》(民國二年版)和《增訂吉林地理紀要》(民國二十年版)均認為長春一名源于長春廳,而長春廳是沿襲了遼金時的長春州而得名。
這種說法見于官方文獻中,而且很多位對長春歷史很有研究的老先生也比較認可這種沒有絲毫戲說成分的說法,這也增加了這種觀點的權威性。
第二種說法認為,長春之名是以長春花而命名的!稘M洲地名考》中提到,“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持同種說法的《遼史》、《吉林通志》也有類似記載:“花名長春,柔枝紛披,取以名地!贝送,近人對這種說法也進行了考證,其結論為:“長春這個地名是以花命名的。遠在遼金時期,長春一帶生著許多柔枝紛披、花團錦簇的長春花,也就是薔薇科野生月季花。月季花從古至今一直叫長春花,是由月月開花而得名的。
還有最后一種說法,認為長春一詞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這是古代肅慎人祭天時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后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zhuǎn)音為“長春”),成為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