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the Yellow Sea,漢語拼音Huang Hai),在朝鮮半島被稱為“西!。西太平洋的邊緣海,全部為大陸架所占的淺海,它位于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北面和西面瀕臨中國,東鄰朝鮮半島
中國的主要河流,如碧流河、鴨綠江,蘇北灌溉總渠及朝鮮半島的漢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黃海,因河水?dāng)y帶泥沙過多,使近海水呈黃色而得名。
在黃海南部,東起韓國濟(jì)州島,西至中國長江口一線是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在黃海北部,中國蓬萊的田橫山和中國大連的老鐵山連線為黃海與中國渤海的分界線。主要海灣有西朝鮮灣和中國的海州灣、膠州灣,并由濟(jì)州海峽經(jīng)朝鮮海峽、對馬海峽與日本海相通,經(jīng)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通。黃海東部和西部岸線曲折、島嶼眾多。 山東半島為港灣式沙質(zhì)海岸,江蘇北部、中部沿岸則為粉砂淤泥質(zhì)海岸,主要島嶼有長山列島以及朝鮮半島西岸的一些島。黃海方位圖(20)
中國山東半島深入黃海之中,其頂端成山角與朝鮮半島長山串之間的連線,將黃海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黃海是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之間的半封閉海域,海域面積約為8萬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島西南側(cè),為86米。長江口至濟(jì)州島連線以北的橢圓形半封閉海域,稱南黃海,總面積為30多萬平方千米,南黃海的平均水深為45.3米,最大水深在濟(jì)州島北側(cè),為140米。黃海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4米。黃海的水溫年變化小于渤海,為15℃~24℃,黃海海水的鹽度也比較低,為32‰。一般說來,該地區(qū)的氣候特點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濕潤。
黃海漁場名聞遐邇。中國、朝鮮、韓國及日本的拖網(wǎng)漁船均來此開發(fā)豐富的水底魚類資源。黃海上的中國重要港口城市有大連、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東臺、連云港、南通等。還有韓國的仁川及朝鮮的南浦。
北黃海(指海州灣以北)中央略偏東處,有一狹長的水下洼地(亦稱黃海槽),自濟(jì)州島伸向渤海海峽,深度自南向北逐漸變淺。洼地東面地勢較陡,西面較平緩。北部從鴨綠江口到大同江口之間的海底,分布著大片呈東北走向的潮流脊,構(gòu)成黃海北部海底地貌的一個重要特色。這是由于此處潮差大、潮流急,致使海底沙灘在潮流沖刷下形成與潮流平行的“潮流脊”。在北緯38°以南的黃海兩側(cè),還分布有寬廣的水下階地。西側(cè)比較完整,東側(cè)受到切割,分布的深度不一致。黃海南部的海底發(fā)育著大型潮流脊群。它們是在古黃河——古長江復(fù)合三角洲的基礎(chǔ)上,經(jīng)潮流的長期沖刷塑造而成的。蘇中、蘇北沿岸潮流脊群南北長約200公里,東西寬約90公里,由70多個大小沙體組成,并以弶港為頂端向外呈輻射狀分布。南部有一系列小巖礁,如蘇巖礁、鴨礁、虎皮礁等。